项目实景
联系我们Contact us
您的位置:首页 > 项目实景
项目实景

红色科学路 “两弹一星”撑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发布时间: 2023-11-23 来源:项目实景

  2021年2月22日上午,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会见。图为会见前,92岁的孙家栋院士进入会场。(图片来自:新华视点)

  作为我国卫星事业和深空探测事业的开拓者,孙家栋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一号”工程、中国探月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到“北斗导航”,背后都有孙家栋的身影。

  与孙家栋一样,自强不息的科技工作人员实现了从、氢弹到人造卫星技术的一次次突破,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同样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1951年,孙家栋入伍,获得去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的机会。1957年,访问苏联,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了中国留学生,当时孙家栋在现场聆听了讲话。

  “主席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那一刻,28岁的孙家栋热血沸腾,他下定决心:“国家需要你干什么事情,就去干”。

  这样想,也这样做。1967年,钱学森亲自点将,让38岁的孙家栋担任“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由此开启了孙家栋为之奉献一生的航天事业。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变成全球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那一年,孙家栋41岁。

  “消息公布以后,我们坐车往广场跑,但根本进不去,人山人海,都在庆祝。”孙家栋回忆道,“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最大的感受是“扬眉吐气”。

  扬眉吐气的背后,是很难来想象的艰辛。那时,中国航天没资料、无经验、没有专家,几乎一张白纸。要在“一穷二白”中白手起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现在看简单,但那个年代第一次搞,就连一个满足质量的简单的21芯插头都找不到。工业水平、科学技术水平都有差距。”孙家栋这样形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国家科技工作者创造了里程碑式的奇迹和壮举。

  当“两弹一星”的成功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欢欣鼓舞的时候,中国的飞天梦也正在孕育之中。

  1986年3月,发展载人航天被列入了著名的“863”计划。1992年9月21日,中央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作为继“两弹一星”后我国尖端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工程,与当年白手起家不同的是,载人航天工程一开始就承继了无数前辈创业者留下的宝贵财富。

  从第一枚探空火箭升空到第一艘载人飞船起飞,中国已研制了12种不相同的型号“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把7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

  “两弹一星”不仅带动和牵引中国的尖端科技,而且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准和优良作风的科技队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飞船系统第一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当年的毛头小伙儿,后来已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领军人物。

  我国的航天发射场和航天测控技术正日趋现代化。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综合了世界先进科学技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掌握和运用了世界先进的“中心遥控”模式。“远望”号航天测量船队,可同时在世界三大洋布阵测控……

  从试验飞船到无人飞船,从“模拟人”到航天员上天,国外载人飞行前多达数十次无人试验,浓缩在“神舟”的短短5次飞行中。2013年10月,神舟五号一飞冲天,飞天梦想成真的中国航天人,开始把目光投向更远的下一步……

  相对于研制“两弹一星”的艰难困苦,或许,今天航天人的奉献更在于舍弃:舍弃现代生活方式的多元而选择单一,舍弃功成名就的机会而选择成为这项巨大工程的一颗小小螺丝钉。

  “两弹一星”获得者合影(左至右:屠守锷、杨嘉墀、黄纬禄、任新民、王希季、孙家栋)。

  如果说自强、创新是“两弹一星”事业成功的根本基点,那么正是这个基点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

  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个系统,都有10个左右的分系统和更多的子系统,系统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没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庞大的工程根本没办法运转。据统计,工程直接参加单位110多个,涉及单位多达3000余家。

  跨世纪工程凝聚着千百万人心血,齿轮咬合般的全国大协作汇聚成了强大的力量:西安的火箭发动机,天津的飞船太阳帆板,河南的电连接器……一声令下,前一天还在生产车间的元器件第二天已送至北京的总装车间……

  伟大的事业孕育出伟大的精神。闪烁在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漫漫征途中的爱国、奉献、自强、创新、团结、协同精神,必将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闪耀出新的光芒。

  今年适逢建党100周年,中国科协决定2021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党领导下的中国科学家”主题展览,讲述200多位科学家的故事,为中国百年华诞献礼。

  《科学大观园》编辑部为此设立了“红色科学路”专栏,每周为读者推出与展览主题相关的文章、图片等内容,在为展览做宣传的同时,也将有限的线下展览空间无法呈现出的内容在线上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