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骨料钢板仓
骨料钢板仓

零碳园区知识大全!建设路径、核心能力、应用标准(附文件)

发表时间:2024-03-12 17:44:43 来源:骨料钢板仓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国家级和省级园区2500余家,这些园区在贡献了全国50%工业产出的同时,其CO2排放量也占到了全国排放总量的30%以上。

  据落基山研究所初步估算,零碳园区将为国家双碳目标贡献至少15%的减排量,并带来约30万亿的投资需求。

  零碳园区如何建设一直是很多碳友非常关心的问题,下方文章对零碳园区的系统架构、建设路径、核心能力搭建等内容做了非常详细的解读。文章的主要内容较长,你们可以转发或收藏,方便后续仔细阅读。

  我整理了16份零碳园区、智慧园区的实用标准,你们可以下载后结合文章一起阅读。

  缺少标准,一直是园区减碳的阻碍。我把目前国内所有公开的零碳园区、智慧园区标准做了汇总,共有16份。以下为部分标准截图,如需下载完整版,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作为先进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活动蓬勃、生产生活活动主要载体的各类型园区必将在“双碳”战略实践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碳中和的先锋和主力军。

  零碳智慧园区是指在园区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方位系统性融入碳中和理念,依托零碳操作系统,以精准化核算规划碳中和目标设定和实践路径,以泛在化感知全面监测碳元素生成和消减过程,以数字化手段整合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等碳中和措施,以智慧化管理实现产业低碳化发展、能源绿色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资源循环化利用,实现园区内部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生产生态生活深层次地融合的新型产业园区。

  综合梳理相关园区概念,零碳智慧园区是在“双碳”背景下,历经低碳、近零碳的动态演进以及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持续优化迭代,最终实现净零碳排放的一种园区发展模式。

  实现园区碳中和,根本上应从控制碳排放和加大碳吸收两方面入手,同时建立碳交易市场,加强智慧管控。

  首先,控制碳源,从能源、生产、交通、建筑、生活等方面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生产模式、使用绿色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低碳负碳技术、倡导低碳交通和低碳生活。

  其次,加大碳吸收,发展生态碳汇、碳捕捉与封存等技术。此外,建立碳交易市场,实现碳排放权优化配置,推动公司进行技术升级。

  同时,打造零碳操作系统,汇聚园区内水电、光伏、储能、充电桩等各类能源数据,实现园区能源智慧管控。

  诊断规划:对于现有园区的零碳化改造,需要针对现有产业体系,构建碳核算模型,进行全量碳数据汇总,确定零碳目标和线路图。

  首先,对全园区碳排放基础数据来进行全面摸底,做好碳排放数据统计和核查等基础工作,深入了解自身的碳排放情况。

  其次,在园区碳排放统计和核查的基础上,推进“碳达峰”测算,科学估算碳达峰目标值和达峰期限。梳理出潜在的减排途径,并对不同减排途径的减排潜力、减排成本和减排效益等进行详细评估和测算。

  最后,根据碳达峰目标值和测算结果,结合自身具备的能源转型、应用转型、数字化转型三大核心能力(如何构建三大核心能力请阅读第4部分),科学选择碳中和路径,明确减排目标、重点任务、重点措施等事项,并制定详细减排时间表,形成精细化的碳排放控制计划和实施方案。

  顶设先行:对于新建园区,在园区定位、产业选择、空间布局等层面,依据碳中和理念与数字融汇赋能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空间的愿景目标统筹规划。

  首先研究制定园区碳排放碳达峰行动方案,有计划有安排地推进零碳智慧园区建设,完善园区零碳发展顶层设计。

  其次,全面考虑零碳能源体系、零碳建筑体系和零碳交通体系的布局,因地制宜规划园区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地热等)区域,充分利用已有规划设计蓝图布局新能源发电以及能源存储转化系统。

  针对建筑载体减排是打造低碳园区的重要抓手。尤其是既有项目,由于建成年代质量标准低、维修不及时等原因,普遍存在碳排放量大的问题,亟需绿色改造。主要包含产业优化及机制引导两方面:

  产业优化: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广普及碳应用,促进产业链优化,并结合实际情况设定产业优化方案,淘汰一批,改造一批,引进一批。

  一方面,在原有园区产业基础上,鼓励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建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型产业集聚区。

  另一方面,推动园区企业利用低碳设备、低碳技术及低碳材料进行技术改造、装备升级,提高能源利用率,进一步实现园区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

  机制引导:通过建立相关组织机制,创新碳排放激励机制等,完善园区低碳管理机制,并积极探索建立园区零碳建设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为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应用绿色施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对传统施工工艺进行绿色化升级革新。

  如,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BIM、5G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施工中,通过智慧运维,实现节能增效;在施工现场建立废物回收系统,对废弃材料予以重复利用;采取节能设备、如时间控制器、太阳能路灯照明、充电式雾炮车等设备,降低碳排;增加装配式、可周转材料如装配式大门、装配式围墙、可周转道路预制板等的应用,减少损耗。

  如,应用节能墙体材料、保温材料、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绿色材料;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增加二次利用。

  在建设中融入低碳理念,如,使用屋顶光伏、光伏车棚、小型风力发电设施生产可再生能源电力;采用智能电网、储能系统、分布式能源、能源梯级利用等技术;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建设集中的能源供应、废水处理等设施;应用能源回收技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能采取回收再利用措施等。

  加强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对园区用水、用电、用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低碳化、智能化改造。加强园区数字化改造,建设碳监测体系,建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统计监测平台,加强对园区工业、建筑、交通用电等基础数据统计,建立并完善企业碳排放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

  数字赋能:通过智慧园区体系,对园区内水电、光伏、储能等各类能源数据做全面管理及趋势分析,整合碳管理模块,建设零碳操作系统。

  要素配置:强化要素支撑,对接配置相关土地、机制、金融、技术、人力、数据等资源要素,建设包括园区企业、园区管理机构、政府主管部门分层次、多角度的监督管理体系,实现多元化、信息化监测模式。

  一是在原有园区产业基础上,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全力发展零碳、低碳产业;

  二是引导企业组织清洁能源替代,政策具备条件的企业形成零碳、低碳能源生产模式;

  配置电动汽车充电站、共享电动汽车租赁中心、电动公交车、电动观光车、共享自行车(网点)等公共设施;

  搭建双碳平台,建立并完善企业碳排放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汇聚重点企业、楼宇、园区的监测、污染、交通等多方数据,实现对园区碳排放的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对能耗、排放可视、可管。

  成立零碳创建管理机构,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鼓励设立零碳发展专项资金;成立零碳研究院,对低碳产业、低碳技术等展开研究,为园区零碳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对园区企业组织碳排核算,按核算结果予以奖惩。

  搭建能源交易平台,为公司可以提供电力批发、零售交易、绿证交易、碳排放交易等能源交易解决方案和用电咨询、移动运维、综合节能等专业化增值服务。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本文标签:球团仓